可惜的是,这支“布艺第一股”并未获得市场看好,在上市的第二个交易日就打开了涨停板,以37.08元的收盘价与前一日的收盘价持平,这对于一支新股来说多少有些尴尬。
出海博取高毛利
众望布艺虽然对外宣称是“布艺第一股”,但事实上其产品是用于沙发生产的装饰面料和沙发套,因此被称作“布艺沙发面料第一股”可能更为恰当。
虽说众望布艺属于传统制造行业,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但是众望布艺的客户主要是美国的沙发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以高端布艺面料为主,因此产品的毛利率并不低。
2016年到2019年,众望布艺的产品毛利率处于38.04%~42.51%的区间,而其2020年上半年的产品售价并未在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下下滑,毛利率反而提升至48.32%的历史高点。
横向对比来看,众望布艺的毛利率不仅高于国内制造规模更大的面料生产企业山东鲁泰(26.37%),还高于国内的下游沙发生产龙头顾家家居(35.47%)。
当然,山东鲁泰是生产服装行业纺织面料的企业,用利润水平更高的家居行业供应商对比并不恰当,但既然众望布艺是家居布艺第一股,自然没有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可以类比。
毛利率水平说明了为何众望布艺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美国客户。虽然国内的家居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利润水平暂时无法赶超欧美市场。
例如众望布艺的第二大客户,也是美国的沙发制造也龙头La-Z-boy,2019年的毛利率为46.75%,而同期顾家家居(603816.SH)的毛利率仅为34.86%,敏华控股(1999.HK)的毛利率仅有34.98%。
高端市场有限,现有产能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在2019年度,众望布艺的前五大客户全部是美国的家具制造企业,前五大客户的合计收入占比高达53.46%。
其中的前两大客户Ashley 和La-z-boy均是美国沙发行业制造环节的巨头,在制造领域的市占率分别为21%和22%,其中Ashley2018年销售规模54.11亿美元,La-z-boy2018年销售额为17.45亿美元。众望布艺分别和两家企业合作了6年和12年。
然而,众望布艺自2011年进入美国市场以来,到目前的主营业务收入也仅有4.88亿元。2017年到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也分别仅为6.24%、9.16%和14.92%。
沙发行业本就属于传统行业,市场增速不比新兴行业,尤其是美国的沙发市场已经高度集中,行业格局稳固,已经很难出现快速发展的品牌。众望布艺如果计划继续专注美国市场,唯一的办法就是逐步打入现有的品牌供应商名单。
所幸的是,众望布艺的确打通了一位重要的客户。近年来,众望布艺从Ashley获得的订单金额快速增加,从2017年的5809.33万元快速增加至2018年的1亿元,再到2019年的1.7亿元。
为了满足大客户的需求,众望布艺不得不引入外协生产商以补足自身产能的缺口。近三年,众望布艺的面料产能利用率接近100%,还引入了相当于总产能20%的外协产能。
本次IPO,众望布艺计划将募集资金中的4.68亿元用于投建年产1500万米的高档面料项目,相当于在目前产能的基础上提升113.6%。项目将于3年后投产,4年后达到100%的产能。
只不过,目前众望布艺已经服务了美国最大两个沙发制造企业,潜在客户的生产规模有限。在产能落地后,众望布艺能否消化新增的产能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贸易摩擦升级,越南转移计划难落实
相比起沙发众望布艺拓展客户的能力,其业务的安全性是一个更值得担忧的问题。毕竟A股市场中很少有像众望布艺这样业务完全依赖于美国市场、美国客户的极端案例。
据众望布艺披露,其产品中沙发面料和沙发套都曾进入美国加征关税的产品清单。截至目前,众望布艺的沙发面料产品中,雪尼尔面料加征关税比例为7.5%,非雪尼尔面料加征关税比例为25%。沙发套产品曾经被列入加征关税清单中,目前已经进入排除清单。
众望布艺的产品销售方式分为向美国的客户直接销售和向美国客户在中国的代工厂销售两种,其中直接销往美国的产品属于加征关税的对象。
2019年,众望布艺的主营业务收入中24.6%都来自需要被加征关税的产品。也就是说,未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众望布艺四分之一的收入。
对外部风险如此高的敏感性,让投资者对这支“布艺第一股”唯恐避之不及,再高的毛利率和再好的业务前景都成了徒劳,毕竟看似前景美好的半导体行业在政策摩擦中成为牺牲品的惨痛教训尚未走远。
事实上,早在中美之间爆发贸易冲突之前,中国制造业成本提升原本就导致了欧美企业将制造环节向劳动力价格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而2018年中美间爆发的贸易摩擦更是加速了这种趋势。
2019年,美国家具的进口总额下降了8%至23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出货量下降了28%,进口额占比从59%下降至42%。而越南的出货量增长了35%,进口额占比由15%提升至25%。
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众望布业也提出了将产业向越南转移的设想,并在越南注册了子公司越南众望。然而,截至其披露招股说明书,越南子公司都还在筹建和招聘阶段,尚未能形成任何业务,更加无法为其在中国的产业形成任何替代作用。